世界热议:蜀中山水与杜甫,“罨画讲坛”琴鹤堂中开讲!
5月13日,由崇州市博物馆(市文管所)主办的“罨画讲坛”之“已识乾坤大,犹怜草木青——蜀中山水与杜甫”讲座在罨画池博物馆琴鹤堂开讲。
(资料图)
本次“罨画讲坛”由崇州市纪委、崇州市委宣传部、崇州文化体育和旅游局、崇州社会科学联合会共同指导,依托罨画池博物馆廉洁文化基地、巴蜀诗词名人纪念地等优质资源打造,旨在讲好“崇州故事”、弘扬传统文化、营造书香氛围。
本期“罨画讲坛”的主讲人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教授王红,她从杜甫入蜀前的时代背景、人生经历讲起,分享“漂泊西南天地间”而又气象万千的诗歌佳句。
从洛阳到华州、秦州、同谷,由同谷经蜀道到成都,杜甫携带着家人,艰难地躲避着安史之乱的战火,一路向着蜀中而来。吸引他的不仅仅是安全的局势、蜀中为官的好友,还有那秀美的山水与宜人的风光。他一路走也一路创作,向着他艰辛一生中的“绿洲”前进。
参加讲坛的嘉宾们仿佛也“穿越”到了一路的行程中。
杜甫刚到成都就开始了自己的诗歌创作。在他的作品里,记录了不少居住的轶事。从“故人供禄米,邻舍与园蔬”(《酬高使君相赠》)等开始,向朋友们讨要桃树苗、竹子、桤木树苗、松树苗,“饱闻桤木三年大,与致溪边十亩阴”。
到达成都时的杜甫,辞了官,无俸禄,非农非商,拖家带口,却不仅有“故人供禄米”,而且还靠资助建起了草堂,在风土宜人的浣花溪边过上了一生中最安定闲适的日子,蜀中山水的安逸与悠然于此可见一斑。杜诗的生活趣味也体现在诗中所写的这些细节中。
王红重点讲述了杜甫诗中那“无情的天地与多情的万物”。杜甫在蜀中的山水里享受生机、美好、可爱,抚慰创痛,自我拯救。
游新津时,他写“江山如有待,花柳更无私。”
游青城山时,他写“自为青城客,不唾青城地。”
在成都时,他写“晓看红湿处,花重锦官城。”“细雨鱼儿出,微风燕子斜。”
“杜甫与蜀地相互成全。”王红说,以成都为中心的蜀地是杜甫艰辛一生的绿洲,在此之前还没有诗人如此大量、密集地写这一区域的自然景物、风土人情、日常生活。
往来于成都与蜀州(今崇州)、梓州、阆州之间的“五年时光”,成为了参与活动的嘉宾们讨论与交流的主题。大家以杜甫的诗歌为主线,探讨名山大川、自然风光、人文遗迹、特产名胜,一起感受文字中蕴含的蜀中温润气候、秀美风光和醇厚人情。
讲坛上,诗词“小达人”们还朗诵了杜甫的名篇佳句。
“从此,中国诗歌长河中有了充满人文情怀、人生情趣又气象万千的“杜诗。”讲坛的内容引发了大家的共鸣。
(本文来源:文华崇州)
标签: